愿 力

 

 

以“愿”为生命之舵

以行愿之“力”为生命之桨

为自己重新开航

 

 

出版时间:2017-04| 出版社:四季出版社


 

内 容 简 介

人的一生,是由愿行引导方向,假使愿行的方向错误了,这一生就是黑暗,愿行正确,则处处都是光明。一般人没有切实去深入了解,愿心的力量的的确确不可思议。让生命绽放曙光,超越自己,靠的就是这股愿心。只要我们愿意将自己生命的光和热照耀他人,我们一定能超越自己,绽放光芒。

 

如果没有愿心和目标,在日常生活中,乃至我们的言行上,都产生不出任何力量。所以,愿力非常的重要。

 

儒家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修行的目的是在成佛,向佛的方向去努力,即使成不了佛,还可以成菩萨。发了菩萨愿行,菩萨位做不到,最低限度还可以证罗汉果。发了证罗汉果的愿行而做不到,最低限度还可以保持人身。如果我们的目的仅在于做人,这种愿望就过于浅薄,把自己看得太渺小,菲薄了自己。每一个人都会有点懈怠,都会原谅自己,如果只想做人,最后人格也建立不起来。为什么呢?五戒做不到,人格就圆满不了,即使想做人,到最后却可能是堕入三涂恶道。故而愿行一定要广大,有了广大的愿行,再配合实际的行为,就能达到目标。否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就什么也得不到。所以,修行首要就是发愿,要有成佛的心愿,最低限度也要有这种想法。

 

愿力则非如此。愿力是有“愿”有“力”的,虽然也算是一种希望、一种想望,但这股想望却是坚定而强烈的,甚至可以强烈到成为一个生命的目标,可以为这个目标而奉献自己的财、智、心力、体力,成为引导生命方向的一股强大力量。

 

生在娑婆世界,除了乘愿再来的菩萨,大部分的人几乎都是随业流转的。也因此,我们这辈子的生命,几乎受着过去业因的牵引,而在其中苦乐悲喜,不能自己。除非一朝心意开通,了知三世业因,立志超脱其上,以“愿”为生命之舵,以行愿之“力”为生命之桨,为自己重新开航,并且坚定心愿,坚忍向上。此即如佛法所说“以愿力转业力”,人而能如此,则扭转业缘有望。

 

有心有愿不难,难在发心发愿后,无法持之以恒,坚定行持。所以,如何“行愿”,才是有愿心之人应该正视的重点。人之所以发出愿心,甚至坚定到成为一股强大愿力,其中必有所为。不是为他人,就是为自己。为成就一己,目标较小,力道也小,遇到大的考验就易退失愿心;发心为成就众人利益者,气量恢宏,不易被挫折击倒。

 

愿力是有“愿”有“力”的,虽然也算是一种希望、一种想往,但这股想往却是坚定而强烈的,甚至可以强烈到成为一个生命的目标,可以为这个目标而奉献自己的财、智、心力、体力,成为引导生命方向的一股强大力量。

 

古圣先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往往就是在成就他人的千锤百炼中,成就了自己百折不挠的坚忍毅力,成就了胸怀千古的高远格局,成就了自己拯济苍生的菩萨行履。

编 辑 推 荐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序
 
寻回最纯粹的初心
 
“愿力“对于大乘菩萨从初始的因地直至最终之果地而言,是至关重要之修持要件。如何能成为一位纯然利他、勇猛精进的菩萨,端赖于善发菩提心;而成佛之后,佛陀之所以能展现任运自然之利众事业亦是由于佛陀早先在资粮道时,曾立此弘愿。所以,“发心“可谓为菩萨最根本的原动力。
 
然而,在现今的时代氛围中,或许因为人们特别执着于表面形式与外在物质,而导致易于忽视发心立愿等内在精神面。诚如上述,愿力实为修持者开展心之力量的根源,而这本书将教导当代人如何找回自己那一颗最纯粹的本心。
 
本书作者敏林炯南翁西绕欧巴仁波切是一位年轻有为的佛法上师,很高兴这部宣说修行要义的书能付梓。透过仁波切在佛法上的见地与修养,由衷期盼本书能为人们带来生命中的喜乐与平和,指引出趋向光明境地的道路。
 
祈愿善妙吉祥!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2018年1月6日

图片展示
目 录

Copyright @ VillaGrandis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180006020号-3    网站地图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